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社团活动 >> 正文

2025暑期三下乡(八) | 边疆戍守铸军魂,乡村振兴践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05文章来源: 作者:黎婷云 刘静静   浏览次数:

为深度挖掘数字化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从退伍军人与基层干部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力量,7月4日,文学院"数字引擎,智赴乡村"乡村振兴促进团调研组走进构树庄村,对“双强”带头人郑国政展开专题访谈。这位曾扎根边疆的退伍老兵,退伍后毅然投身家乡建设,带领村民开山筑路、发展教育、振兴产业。在访谈中,他以军人与基层支书的双重身份视角,为调研组全景呈现了村庄从依靠“土炸药开路”艰苦创业,到运用“电商直播带货”创新发展的时代蜕变历程。

 

1976年,郑国政怀揣报国之志踏入军营,在新疆边防与青藏高原历经五年艰苦戍边岁月,这段特殊的军旅生涯,不仅淬炼出他钢铁般的意志,更将“奉献”与“担当”镌刻进生命底色。1982年退伍返乡的他迅速投身家乡建设,从基层团支部书记一路成长为构树庄村党支部书记。

二十余载基层工作中,他始终以党员的赤子之心和军人的果敢魄力,坚守“一心为民”的初心使命。1983年,面对交通闭塞的困境,他带领村民自制“土炸药”,凭借血肉之躯劈山开路,彻底贯通全村道路;1993年,他积极响应发展号召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尧山开发建设;他还始终将教育事业放在心头,多方筹措修建村乡学校。凭借在强村富民、服务群众工作中的卓越贡献,他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双强村党支部书记”“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上的一面光辉旗帜。

退休后的郑国政初心不改,本色依旧。在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浪潮中,他既是坚定的参与者,也是忠实的见证者。曾经照亮村舍的煤油灯,如今已被智能家电替代;往昔走街串巷的挑担叫卖,摇身变为电商直播的助农新景;传统的黑板粉笔课堂,也逐步升级为智慧化的多媒体教学。每当他看到科技赋能给乡村生产、生活和教育带来的巨变倍感欣喜。

郑国政心系青年成长,他寄语青年:“知识改变命运,是高科技时代的立身之本”,希望大学生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重视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成长”,鼓励青年学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他殷切期盼青年学子能全面发展,成长为德才兼备、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材,在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

此次采访让调研团队深受触动,老支书郑国政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生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实干担当与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作为老党员、老军人、老支书,他的奋斗历程深深感染了在场每一位成员。大家表示,将以此次访谈为契机,深入学习其宝贵精神,将这份蕴含红色基因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实践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的田野上书写青春答卷。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