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是平顶山学院创建最早,开办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最早的学院之一,源于1959年的平顶山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中文大专班,2004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升本,2005年升格更名为文学院,2024年开启研究生教育。学院赓续伏牛山文脉,弘扬“墨家文化”“三苏文化”精神,一大批著名学者如胡世瑚、段佩简、葛泽溥、胡家才、左东岭、王蕴智、郭熙、常耀华等曾在这里学习、任教,为学院积淀了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和古朴厚重的文化底蕴。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2个本科专业,学科教学(语文)1个专业硕士点,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人。师资力量雄厚,老中青梯队合理,高级职称教师占46%,研究生学历占90%,双师双能型教师占38%,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教育科学专家1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1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文明教师6人,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建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各类省级优秀课程7门。现有河南省重点学科1个,平顶山市华文教育基地1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4年获批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2023年与平顶山市侨办共建平顶山市华文教育基地,2024年获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校级重点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秉承“笃道博物,允文允能”的院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意中文”为抓手,汇通文史、艺术学、教育学相关学科与专业,强化“能说善写”的专业素养。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项目化+导师制”,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教学做创转融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采用“三手四真”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任教师与行业教师协同,校内实训“手把手”,校外实训“放开手”,教学竞赛“育巧手”,在“真学”“真练”“真用”中掌握“真本领”,全周期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学院以教学组织带动教学团队,大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近年来,教师获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说课大赛一等奖2项,其他省级、校级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28人次,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7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5项,SSCI/CSSCI等收录论文28篇,出版有影响力的专著、教材18部。
学院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教学做创融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国内外实践教育基地40余个,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秉持“厚德、博学、乐教、善成”的师范教育理念,积极提升学生实践教学水平。学生在全国“华文杯”高等院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比赛、河南省汉字大赛中获一、二等奖26人次,师生作品在全国及省部级多种专业比赛中获奖66人(部)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依托河南省华文教育特色基地,组建国际中文教育团队,长期面向英国、美国、南非、印度尼西亚等国华人华侨开设线上中文公益课,传播中华文化,直接受益者达3000多人。学院师生微电影、短剧、专题片、纪录片等作品,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200多人次。
(更新至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