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振兴新动能,7月5日,文学院“数字赋能,智赴乡村”乡村振兴促进团调研组走进鲁山县构树庄村村委会,与五位参战老兵、边疆戍卫者及跨国援建亲历者围坐一堂,开展退役老兵座谈会。团队成员透过他们“向死而生”的豪迈气概,到“向苦而行”的坚韧品格,深刻解码了红色基因如何在乡村这片沃土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座谈会上,五位跨越战火与边疆的老兵以血肉记忆浇筑精神丰碑。战场的生死考验凝练出振兴的精神密码——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王常锁,回忆起28天血与火的残酷鏖战,声泪俱下地讲述亲眼目睹战友壮烈牺牲、暴尸荒野的惨痛场景。一句“活着是侥幸,死了是听令”的泣血告白,饱含着浴火重生的生命感悟,传递着对和平岁月的深切珍视,更激励着青年一代勇担使命、以实干报效家国。


极境砺志锻造攻坚铁骨——曾驻守新疆、西藏的工程兵郑国政与首批进藏野战兵岳新有,在座谈会上深情追忆往昔岁月。雪域高原的极寒缺氧中,他们以血肉之躯徒手开山筑路;呼啸的实弹训练场上,他们直面生死考验。那些在绝境中淬炼的时光,让“吃苦是淬炼”的信念深深烙印在心底。如今,这份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精神财富,正化作乡村振兴征程中披荆斩棘的锋利刃锋,激励着更多人奋勇前行。

跨国忠魂浇筑奉献根基——援建巴基斯坦公路的亲历者荆建中,他目睹200余名战友将生命永远留在异国他乡,他以一句掷地有声的“当兵不后悔”,生动诠释了“国家召唤即使命”的赤子情怀。这份跨越山海的忠诚与奉献,不仅镌刻着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更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化作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

四海为家写就担当注脚——转战三省筑路的工程兵雷宗华,他始终践行“哪里需要就去哪”的铮铮誓言。他结合自身扎根基层、四海奔波的奋斗历程,以“上山下乡需知行合一”的深刻见解,不仅道出了工程兵“铺路架桥、开路先锋”的使命担当,更为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引,彰显了“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浪潮”的崇高精神境界。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炊烟袅袅的乡土,老兵们集体诠释着“褪戎装不褪军魂”的精神内核:昔日战场上向死而生的无畏勇气,如今化作乡村振兴征程中向难而行的攻坚魄力;曾经边疆哨所极限环境下的忠诚坚守,已然转化为产业发展攻坚克难时的韧性突围。岁月流转,初心如磐,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军人的担当与热血永远不会褪色。
当被问及对青年的嘱托时,五份答案殊途同归——王常锁以“看淡困难、踏实生活”传递生存智慧,郑国政用“锻造血性、报效家国”解码成长路径,雷宗华以“知行合一、致敬时代”诠释行动哲学。这些凝结着岁月沉淀的人生感悟,既饱含着对生命真谛的深刻洞察,更承载着老一辈对青年续写时代华章的热切期盼。

五位老兵“向死而生”的战场豁达、“向苦而行”的边疆坚守、“向难而战”的援建忠魂,共同熔铸成乡村振兴的精神坐标塔。调研团队将以此为契机,把王常锁“活着是侥幸,更要活出价值”的生存哲学、雷宗华“哪里需要就去哪”的担当自觉、郑国政“吃苦即淬炼”的成长心法,转化为赋能乡土实践的行动纲领,让血色信仰在乡村沃土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