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厚植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他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7月7日,在“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之际,文学院“数字引擎,智赴乡村”乡村振兴促进团文艺支教组走进鲁山县土门第二小学,精心打造了一堂“缅怀先烈、勿忘国耻”主题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课程以党史国史为脉络,通过生动讲述卢沟桥的烽火岁月、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带领孩子们回望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深刻体悟先辈们的牺牲奉献精神,强化民族历史记忆,激励他们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晨光熹微,八点半的朝阳温柔洒落。在这个镌刻着民族记忆的特殊日子里,鲁山县土门第二小学的校园里,小朋友们与文学院“数字引擎,智赴乡村”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们精神抖擞,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聚国旗台前。随着团长王洁“升国旗,奏唱国歌,全体行注目礼”的指令,激昂雄壮的国歌响彻校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迎风舒展。全体师生庄严肃立,齐声高唱国歌,铿锵有力的歌声中,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激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升旗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志愿者们有序带领小朋友返回教室。随后,志愿者老师许梦瑶化身历史讲述者,以生动笔触为孩子们展开一幅烽火画卷。她从日军蓄意挑衅的历史背景切入,层层剖析卢沟桥事变的冲突经过,深入阐释其对全民族抗战的深远影响,并以“血火启示”为引,带领孩子们感悟和平的珍贵。
课堂上,许梦瑶精心设计趣味问答、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以“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等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们踊跃分享所思所感,让历史教育真正走进童心。考虑到孩子们认知有限,志愿者别出心裁地准备了爱国主义教育动画纪录片——以憨态可掬的“种花家”小兔子为主角,将七七事变的烽火硝烟、抗美援朝的英雄壮歌等重大历史事件,化作孩子们易于理解的动画语言,在童趣满满的叙事中厚植家国情怀。观影结束后,课堂化作红色文艺的海洋。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深情演唱《我和我的祖国》,稚嫩童声如清澈溪流,流淌着对祖国的挚爱;齐声朗诵《诗意中国》时,铿锵有力的童音此起彼伏,似点点星火汇聚成光。纯净的歌声与激昂的朗诵声在校园上空回荡,为这座乡村小学注入了蓬勃的爱国力量。
课程临近尾声,文艺支教组组长李克强精心构思,在黑板上勾勒出国旗图案轮廓,鼓励孩子们发挥创意自由创作。孩子们瞬间被点燃热情,纷纷拿起五彩斑斓的马克笔,化身小小画家投入创作。教室里,专注的眼神、灵动的笔触与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交织,每一笔色彩的涂抹、每一次线条的勾勒,都倾注着对祖国最纯真的热爱。


文艺支教组成员穿梭于课桌间,时而俯身指导构图技巧,时而对新颖创意竖起大拇指,遇到卡壳的“小画家”,便耐心讲解示范。在温暖鼓励与悉心指导下,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陆续诞生,稚嫩的笔触虽显青涩,却将爱国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
此次爱国主义教育课以沉浸式互动与多元化呈现,为乡村儿童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之旅。从动画纪录片里的历史重现,到课堂上的热烈思辨;从歌声与朗诵中的情感共鸣,到创意绘画里的深情表达,多维度的教学形式将厚重的历史化作可感知、可触摸的鲜活印记。这些寓教于乐的实践,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铭记历史、尊崇英雄的种子,更让“缅怀先烈、勿忘国耻”的信念如破土新芽,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精神沃土,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