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创作园地 >> 艺术之窗 >> 文字之声 >> 正文

创意写作的兴起

发布时间:2016-10-23文章来源: 作者:许道 葛红兵   浏览次数:

20世纪20年代末,创意写作创生与美国爱荷华大学,后来作为新兴学科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高校确立并推广。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创意写作已经是有80余年历史,包含近20个子类,设有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的大学科。创意写作学学科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欧美战后文学发展的格局,也彻底改变了欧美文学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为欧美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和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但是,迄今为止,这门学科在中国尚未得到正式承认。尽管各式各样的探索已在展开,然而从总体上来看,中国高校还没有自己的关于创意写作的原创理论、训练体系、课程系统,创意写作学学科建设更是空白。

中文教育改革与创建创意写作学学科

长期以来,文学创作被看做一种只有作家才能拥有的天赋,而这种天赋是不能或不易被学校培养的。正是基于这种观念,我国大专院校的文学教育形成了“不培养作家”的传统,这导致“写作学”在大学学科体系内处于边缘化甚至不被承认的地位,一些大学的中文系一度取消写作课程和教研室,更谈不上该学科的现代化转型及向“创意写作学”的深度发展。

今日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时代,中国当代文学至此已经不再仅仅是所谓的“圣手”作家的天才事业,而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当代文学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20世纪80年代所谓“纯文学”概念可以概括的范畴,文学写作逐渐成为文学编辑、广告人、编剧、书评人和影评人等的修养基础。此外,文学经过口头时代、纸面时代的发展,其创作规约和技巧已经无比丰富,超越了绝大多数人可以无师自通的范围,没有相对专业的训练,要想成为一个作家已经变得非常困难,而时代主流艺术形式的新变化,更要求我们建构现代意义上的创意写作学,使得这种写作技能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得以培养。

首先,创意写作学的发展是繁荣当代文学创作的需要。创意写作学在美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科学有效的创意写作学训练可以培养作家、繁荣创作。谁也不能否认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领先地位及成就,而这个成就与创意写作科学在美国高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今天的美国,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受过创意写作训练的“作家”,美国战后普利策奖获奖人多数出身于创意写作训练班。美国当代知名作家几乎都有创意写作学位,许多作家甚至受聘于大学,执教创意写作专业,我们所熟悉的白先勇、严歌苓、闾丘露薇等都曾系统学习过创意写作,著名的作家哈金也在作家工作室教授创意写作。

其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呼唤创意写作学科的创生。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对美苏二战后的实力对比消长充满误解。事实上,美国完胜苏联靠的不是军事和政治。美国从来没有在真正的军事和政治上打过胜仗,美国的胜利靠的是文化:冷战开始,美苏文化产业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冷战结束,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美国的GDP中占比20%,经过半个世纪的冷战,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发展成占比第一的支柱性产业,同时美国也成为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出口国,出口占比超过军工和一般制造业,美国的强大奠基于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上。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占GDP总值约5%,与美国相比极度落后(但相比美国,我们至少还有4倍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中美较量中,我们不能重蹈苏联只是重视军事和工业而最终失败的覆辙,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未来的国力竞争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较量。谁在文化上占据了先机,谁就能真正在“观念”上影响世界,就可能在竞争中获胜,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我们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强大的文学艺术教育学科,但我们缺乏这个学科引擎。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首次确认了文化可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此后各地各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为我国走下文化资源大国、文化创造大国、文化消费大国、文化输出大国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创意写作的创生和发展提出了要求。

最后,提出创意写作学学科,乃是根源于大学中文系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中文系学科独立的问题;一是中文系以“语言文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方面,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校文学教育,文学学科在中国从未取得独立的地位。中国的文学教育从来就没有与语言教育分离。中国文学教育同语言教育混融为“语言文学学科”,形成了“谈文学就是谈语言”、“谈语言就是谈文学”的混融概念,进而造成了文学学科属性认识上的偏差,含混地强调“基础类”、“研究类”的学科属性,忽略其“艺术性”的学科本质,更否认甚至反对其应用性。事实上,文学和语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文学教育不仅仅应该教授语言修养、文体格式,更应该训练个体表达和创造思维(“自我诗化”)。因为文学史语言艺术,文学恰恰存在于语言之外,文学的本质是“艺术”,不是“语言+艺术”。文学教育应该独立,应该回归其艺术教育的科学本性。

目前的文学教育是“把文学当做意识形态”时代教育体制的遗存,是为培养“文学哨兵”服务的。文学教育以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为主,教授语言知识、语言修养,教授文学史知识和文学鉴赏批评能力,却不教授文学创造能力。以前我们“把文学当做意识形态”强调作家身份及其创作的独特控制管道,自然我们也不需要面对大众的、以“独创”为旨归、以个体表达为核心的“创意写作”能力培养。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先锋小说潮”及其后的启蒙主义文论让我们误以为文学的个体性和创造性是不可习得的,文学创作与创作成规的可继承性是对立的,我们不承认文学创作能力可以培养、教育,因而我们的文学教育没有指向“创意写作”为核心的高校文学学科。

中国式语言与文学混融的教育已经严重滞后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需要,中国式“语言文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当前中国所谓的“文学教育”完全不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及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冗余学科。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汉语言文学专业连续数年位列最难就业专业排名前十位之内。新浪网文章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排名最难就业专业第七位,因为该专业“看起来什么都能干,其实什么都干不了”。目前中国高校文学教育主要集中在“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学上,文学专业教育主要是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教学,而文学是知识又集中在古代文学部分,现当代文学部分常常是被忽视的。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有知识而不能创造,能鉴赏却不会创作;“有文化修养”却没有文化技能,有“知识基础”却没有专业技术。这样的学生怎么会有好的就业前景?实际上,中文教育教学的状况,也是中国高校文科教育教学的普遍状况的缩影,中国高校文科教育改革应该从中文教育教育的创意写作化改革中寻找突破口。

中国是一个儒教传统的国家,崇老敬老的孝道文化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历史唯物论传统中的决定论、目的论因素,也决定了中国社会“理念”被放大,创意和直觉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有效投影的现实;但是,中国又急切的渴望“创新”,中国是一个新兴的“改革”国家,中国30年改革史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史,“创新”是改革史的精神核心。但是,要建立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欧美甚至亚洲国家,中国面临的挑战非常多,中国必须回答国家内部各个民族的多种诉求,融合各个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地方的文化意志,争取国民共识,塑造统一的大国意识形态。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也需要通过共同的中国梦,并将这种梦想输往海外,获得世界性的认同。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不断遇到个别国家的忌惮和质疑,这些都说明,中国的崛起缺乏有效的世界性“文化言说”。这个言说,需要有目的地去重读中国历史,完成中国二战历史及内战记忆的现代性再造以及革命史和改革史的重新梳理,这些不仅是塑造世界性中国想象的需要,也是塑造中国人自我认同的需要。当下的现实性问题,民族认同、阶层体认,及至城市化与移民问题,甚至是性别冲突,等等,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对多元化的挑战。然而,传统的以作家协会和宣传部为架构的意识形态书写已经不适应当下的需要,他不可能负担起在现代意识之下对内和对外重塑中国梦,对内寻求共识,进行创造性书写的任务。通关美国经验,战后美国经历了无数问题从平息战争记忆到女权运动的兴起,从黑人权利运动到1964年的民权法案及其之后的平权法案,而与之平行的是另一条主线——战后崛起的大国文化构想,可以说美国的文化意识影响了整个战后世界。美国高校创意写作学科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几乎参与了美国所有社会问题的讨论及美国思想构建过程,尤其在美国梦的素在、美国文化思想及形象输出、冷战中创造性人才的培训等方面,从上世纪30年代诞生起,之后持续活跃在美国高校中的数千个创意写作工坊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换而言之,通过创意写作学科的创建和努力,美国高校改变了自身的形象,美国高校通过创意写作学科在这其中承担了巨大的转接器功能。无论是战后老兵的安置、黑人平权与种族问题、阶层斗争稳妥、女权运动、原住民文化与移民问题等,我们都能看到创意写作工坊的影响。

创意写作学科的创生和构建要提高到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来认识。高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它们不应仅仅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也应该是文化创新的发动机。事实上,当初“创意写作学科”被提出并融入美国高校时,几乎没有人预见到,正是这个学科,在美国战后崛起中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影响,它在多领域内积极回应了时代的需求。尽管最初它只是作为高校文科改革的试点,包含了为退伍老兵提供缓冲的微末动机,这个学科的系统化在某种程度上让美国的文化创造性也变得系统化,除了经济的有效运作之外,它让美国社会对文化命题也展开了奇迹般的应对。在未来的中美较量中,我们不能重蹈苏联知识重视军事和工业而最终失败的覆辙,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未来的中美较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较量。谁在文化上占据了先机,谁就能真正在“观念”上影响世界,就可能在竞争中获胜,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创意写作在中国高校的创生,可以承担为中国文学创意写作探索新体制的任务。之前,中国文学创作体系主要由“作协”系统来统合,高校曾经有过“写作班”(如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的教育教学历史,但是,多数高校(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则宣布“不培养作家”,中国高校更没有一门与文化创意产业对口、专门从事人文艺术“创造”的基础学科来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今天,在文化产业被提升为未来支柱产业的今天,高校系统建设文化创意写作学,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创意写作人才,可以为中国文化创造力提升提供新的支撑系统,未来文学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由高校进行,高校创意写作工坊(系)也可以提供作品创作和孵化支撑机构,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动机”,而这个与“作家协会”体系是并行不悖的,作协可能更多地倾向于著作权保护、著作权买卖服务等,行使类写作工会的功能。我们应重新审视并摒弃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建立新型的以创意写作为方向的文学,恢复文学教育应有的独立学科地位,确认其作为艺术教育学科的本质。中国高校文科教育应该把教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文学教育应该在这其中承担领衔作用,把激发全民创造力、想象力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并且把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作为直接目标。中国高校应该充当文化创造性创生及产业化发展的发动机,中国高校不应仅仅是科学创新的发动机,同时也应该是文化创新的发动机——中国高校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把创意写作专业本科及专业硕士招生。

中国当代文学创新模式、中国当代文化产业化发展新需要、国际竞争新格局及中国高校文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促进新型写作学学科的诞生,也规定了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创生的背景,这个背景决定了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与海外写作学学科有着深刻的一致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中国色彩。

认识创意写作及创意写作学必须纠正的两个“偏见”

“创意写作”是一切创造性写作的统称,为了强调其“创造性”内涵,以突出与传统写作的本质区分,笔者更愿意将创意写作界定为人类以写作为活动样式、以作品为最终成果得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的第一规约是“创造性”,第二规约是“写作”,其本质是“创造性活动”。创意写作首先是一种创造性写作活动,涵盖了传统文学创作但又远远超越于传统文学创作,它既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传统文学的“写作的创意”,又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面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开展“有创意的写作”。创意写作学是研究创意写作规律及创意写作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他一方面在本体论上研究什么事创意写作,如何认识创意写作规律,创意写作活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在活动实施上研究如何组织创意写作,同时它还要研究高校创意写作教育教学体系的建构、发展、课程设置、能力训练法法等问题,给高校创意写作课程体系提供理论支撑,连接创意写作活动和创意写作学学科。

——本文选自许道、葛红兵著的《创意写作:基础与训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周萧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