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动态 >> 正文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绍振为我校师生作文本解读报告

发布时间:2022-03-2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3月24日晚,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应邀作题为《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线上报告,文学院相关负责人,2018级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全校文艺爱好者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文学院院长孙振杰主持。

报告围绕“情与景的关系”“情与感的关系”“诗词的规律”三个方面展开。孙绍振指出,西方文论和中国传统“诗话式”解读都无法准确挖掘出潜藏在文本深处的意义,诗词不但有其外部形式上的规律,更有其内在的即情感的节奏,应该对文本进行实实在在的细读。孙绍振用古代经典诗词为例,结合诗词本身的创作规律,通过重新解读文本中的关键字词,纠正了在社会上流行较广的名人误读,揭示了诗词本身合理化的意象构建和意境营造,验证了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词论。孙绍振从三重矛盾分析“情与感”的关系。一是真与假、诗与想象的关系,诗歌意象需真假互补、虚实相生;二是情与善的关系,美是对实用价值的超越;三是动与静的关系,情感的变动不仅体现在诗歌的内部线索上,更体现在外部的句法标志上。孙绍振认为诗词不仅要表现空间视野的开阔和时间的无限,更要有形式的对仗错综和情绪的起伏变化。报告结束后,孙绍振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据悉,按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本解读能力,文学院计划举办系列学术报告,此次报告是2022届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学术报告第一讲。报告开始前,文学院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吸引了来自全校的文艺爱好者参与。孙绍振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独具特色的孙氏创作学、文艺美学和文本解读学自成体系,《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作为当代新诗发展的重要文献进入中国文学史,该文手稿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专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北京师大版)和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文学文本解读学》《美的结构》《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等学术专著近30部。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家称号,获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作品二等奖。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周萧良
 
版权所有:平顶山学院 河南省重点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邮箱:zdxk6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