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学生风采 >> 正文

以真诚为名,融文化之冰——刘凡语个人风采

发布时间:2025-11-07文章来源: 作者:刘凡语   浏览次数:

刘凡语,文学院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现任文学院青鸢国际中文教育团队教学部负责人,兼任校新闻中心新媒体运营负责人,统筹团队建设与教学组织工作。具有面向南非、印尼、美国等国100余课时线上教学经验,多次获评“优秀主讲”“先进个人”等荣誉,辅导美国学生获“全球华语朗诵大赛”铜奖并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获“第二届鹰侨杯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2025年4月16日下午,河南城建学院俄罗斯留学生研学团一行30余人来我校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受学校委派,文学院青鸢国际中文教育团队刘凡语等8名同学全程陪同,为研学团成员提供了优秀的引导、翻译、解说服务,以下是刘凡语同学的工作感悟。

站在艺术楼102教室外,听着房间里传出的雅乐《小雅 鹿鸣》,我此刻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虽然做足了准备,但还是为自己蹩脚的英文担忧。“来了!来了!”一句话拉回了我的思绪,映入眼帘的是深邃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修长的身材,是真正的俄罗斯人!直到认领了自己的几个“小组员”后,那句练习过无数遍的“can you speak chinese?”才说出口,“一点点~”他们微笑着对我说。看他们惊叹着触摸编钟,用俄语低声讨论古琴的丝弦,热情地去体验各种乐器的演奏,沉浸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被慢慢地感染了,可能是他们敲击乐器时脱口而出的“哇塞!you are so good”。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和三个留学生的“环校园”之旅。按照规划的行程,在龙狮表演体验结束后,他们就要坐车返程了。正当我们为匆匆告别感到遗憾时,三个留学生突然转身对带队老师用俄语急切地沟通着什么,然后转身对我们用蹩脚的中文说“let's go,我们去吃饭”。那一瞬间只感觉惊喜来得太突然,开心中掺杂着感动。临时组建的“文化小分队”也立即行动,我们开始讨论带他们怎么吃怎么玩。我们一致认为一定要先体验一下“蜜雪冰城”,再去吃饺子和河南特色烩面。在这个过程中,有数不清的文化互鉴点让我们哈哈大笑,从普通话“吃”到河南方言“dāo”,从中国饺子到俄罗斯甜品,从俄语弹舌音的学习到他们给自己起中文名字“听不懂”,从“TikTok”到“小红书”,从“淘宝”到“京东”,从中国夏天的温度到一个月前还在下大雪的圣彼得堡。原来,文化就是我们的吃穿住行、言谈举止。原来,文化交流可以不需要精湛的语言,只要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张图片。

22915D

吃完饭,我们又一起去白龟湖看风景。迎着日落、吹着晚风,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我们畅所欲言,无暇顾及双方语言沟通不畅等问题。队员中的Dima因为特别喜欢中国,竟然在半年之内通过了HSK四级考试,当我们问他“中国和你想象中的有不一样的地方吗”,他坚定地回答“不,一点也没有,我很喜欢这里,也很喜欢中文,中文很好学”,更加坚定地说“我一定会再次来中国”。一瞬间,一种内心的骄傲和感动使我热泪盈眶。分离时,车窗缓缓落下,他们探出头说的那句“今天谢谢你们”裹着白龟湖的风温暖着我的心窝。让我没想到的是,回到寝室之后还会收到Margaret的微信留言,真诚致谢并邀请我们去俄罗斯。一瞬间,我深切感受到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从来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蜜雪冰城的吸管上,在比耶的手指间,在饺子沾醋的香气中。即使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母语,尊重和真诚也是可以跨越一切的文化桥梁。

俄罗斯普通民居(图片来自网络)

夏日的圣彼得堡街头(图片来自网络)

俄式饺子(图片来自网络)

短短半天的文化交流让我知道,原来俄罗斯的房子也不都是尖尖的屋顶,原来夏天的圣彼得堡也会热得冒汗。更让我惊喜的是,跨越八千公里的俄罗斯餐桌也摆着相似的温暖,用Dima的话来说,他们的美食就是“俄罗斯面条、俄罗斯米饭和俄罗斯饺子”。那些关于北极“冰雪王国”的刻板印象突然碎成泡沫。当我们并肩站在龙狮翻腾的热闹情景下,当编钟的余韵在他们眼睛里泛起激动的光,蜜雪冰城的吸管传递着“中国特色”的甜,青铜编钟震颤着“千年古典”的美,平仄起伏的中国话展现着“无与伦比”的韵味。此刻,我终于懂得:所谓文化自信,不是固守传统的孤岛,而是让古筝与手风琴在夏风中共鸣。

白龟湖的晚风收藏着中俄交错的欢语,那些关于屋顶的弧度、奶茶的甜度、语法规则差异的讨论,都已在记忆里烙下鎏金的印章。当年轻的我们依偎在一起时,圣彼得堡和平顶山之间,也不过是一碗俄罗斯饺子和烩面的距离。那些短暂相处的美好时光,也终将成为横跨大陆的星星——永远在我们心中闪烁。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戛夏